老龄化社会,中老年女性面对盆腔器官脱垂勿讳疾忌医(中老年女性穿衣打扮搭配)中老年女性穿衣打扮,
转自:伊庆同 张晓丽
人类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,以女性压力性尿失禁(SUI)和盆腔器官脱垂(POP)为主要特征的“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”,如今成为新的高发疾病。所谓POP,是由于盆底肌肉和筋膜组织异常,造成盆腔器官下降而引发的器官位置异常及功能障碍。该病在50至79岁妇女中发病率约为40%。
在我国,成年女性症状性POP患病率为9.6%,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。POP从症状、生理、心理、行为等方面影响女性生活质量,给患者带来无尽痛苦。
中老年女性POP发病率较高,然而就诊率不高。究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:
首先,患病人群教育文化程度参差不齐,疾病相关医学科普知识匮乏,很多偏远地区女性并不知道这是一种疾病;
其次,部分女性强烈的羞耻心理,使疾病成为她们的难言之隐;
最后,有些患者不了解治疗方式,过分悲观或畏惧就医。
上述因素导致患者不能及时干预治疗,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。
如何正确认识POP?
盆底肌是位于盆骨底部的肌肉,正常情况下,盆底肌像弹簧床一样支撑着盆腔脏器(膀胱、子宫、直肠)。当盆底支持组织受到损伤、变得薄弱时,盆腔器官就会脱出于阴道内或阴道外,包括阴道前壁膨出、膀胱膨出、尿道膨出、直肠膨出、子宫脱垂、阴道穹窿脱垂等,这就是POP。
POP的全面诊断包括解剖学评估、以及伴发症状(包括排尿功能障碍、肛门直肠功能障碍、性功能障碍症状等)评估。数据显示:POP和SUI共存于高达80%的盆底功能障碍女性,所以要特别注意排尿情况。
POP危险因素包括:妊娠、产次、阴道分娩、衰老、肥胖、结缔组织异常疾病、绝经状态、慢性便秘、慢性咳嗽等。妊娠会持续牵拉盆底肌肉、韧带、筋膜,引起盆底组织慢性损伤,若产后过早参加体力劳动,尤其是重体力劳动,则会影响盆底组织张力的恢复。随着年龄增长,特别是绝经后期,雌激素减少引起盆底支持结构萎缩,导致盆底松弛。
轻、中度POP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。重度POP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,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,卧床休息后减轻。部分患者需要用手辅助排尿排便,易并发尿路感染。一些子宫脱垂患者,由于暴露在外的宫颈和阴道黏膜长期与衣裤摩擦,还会发生溃疡、出血,严重者化脓糜烂甚至恶变。
被诊断为POP之后,该怎么办?
POP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意愿、脱垂部位及其程度、对生命质量的影响、合并症(包括认知和躯体障碍)、年龄、是否有生育要求、既往腹部及盆腔手术史、所选方案的受益及风险等因素,可分为随访观察、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。
无自觉症状患者可随访观察。随访过程中定期监测,尤其监测排尿、排便功能障碍,同时注意有无合并尿潴留、肾积水、肾功能不全等泌尿系统梗阻情况。
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所有患者,包括生活方式干预(如减重、戒烟、减少使盆底压力增加的活动、治疗便秘和咳嗽等)、应用子宫托和盆底肌训练。所谓子宫托,是一种支持子宫和阴道壁,使其维持在阴道内不脱出的工具。盆底肌训练则方便易行。凯格尔运动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,可随时随地进行,具体操作是:行肛门收缩运动,用力收缩盆底肌肉3秒以上后放松,每次10至15分钟,每日2至3次,长期坚持对轻度患者可延缓病情进展。必要时可辅助盆底生物反馈、电刺激、磁刺激等治疗方法。
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失败,或不愿意非手术治疗的有症状患者。手术治疗又包括盆底重建手术和阴道封闭手术。临床上,依靠手术治疗重拾美好生活的患者不在少数。66岁的女性,三年来自觉阴道口有肿物脱出,后不能回纳,近一年来咳嗽、打喷嚏时尿液不自主流出。经过仔细体格及其他辅助检查,诊断为Ⅱ度膀胱脱垂、Ⅲ度子宫脱垂、重度压力性尿失禁。施行腹腔镜下盆底重建术、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吊带术后,患者恢复良好,术中出血少,顺利康复出院,并过上了久违的美好生活。
不过手术治疗并非“一劳永逸”,术后患者还应密切规律随访,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有无复发,及时发现复发、处理手术并发症。一般来说,POP修复术后随访内容主要包括:(1)脱垂的主观症状改善情况和满意度;(2)脱垂的客观检查;(3)对复发性脱垂再治疗,以及对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再次手术。建议绝经后阴道黏膜萎缩者可在术后开始局部使用雌激素制剂,每周2次,至少半年以上;术后3个月内禁性生活,避免增加腹压及负重。
POP的预防主要是避免腹压增加疾病,如治疗慢性咳嗽,定时排便;孕期女性控制体重,产后尽早开展盆底康复训练;避免长期重体力劳作;有子宫脱垂者若行子宫切除同时应顶端重建,以免术后发生穹窿膨出和肠膨出。
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,女性盆底健康越来越受重视,早期预防、早期诊治、早期康复是医患共同目标。中老年女性一旦出现阴道口肿物脱出、排尿排便功能障碍或性功能障碍等情况,不要讳疾忌医,及时诊治,告别疾病困扰,还可以尽享美好生活。
(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,复旦大学硕士生导师)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- 支付宝扫一扫
- 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