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
2月16日,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,商务部积极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,如让修鞋、配钥匙等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,很多如小家电、鞋、雨伞、锅盆等坏了往往就被“换新”,可也有一些人们出于勤俭、“能修尽量不换新”的观念,仍有“小修小补”的需求。

即日起,新海南客户端、南海网、南国都市报推出“海口街头那些‘小匠人’”系列报道,走访海口社区街头小巷,记录那些坚守“修补”的“小匠人”故事,了解他们如何以“修补”谋生的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贴心服务,通过个体一窥这个群体的现状,以及他们坚守的理由。

海口街头那些“小匠人”系列报道三

新海南客户端、南海网、南国都市报3月3日消息(记者 王康景 实习生 林俞池 文/图)“哟,老郭,忙着给钳子除锈呢?”3月3日下午,在海口海府路林苑小区门口的一个小工坊,骑自行车路过的彭大爷停下来,向曾给自己补过自行车轮胎的77岁老人郭春光热情打招呼。在这个只有5平方米大小的小工坊,放着许多各式各样的工具,旁边广告招牌写着补胎、磨刀、维修热水器等字样。

郭春光老人在工作。

77岁的郭春光老人是海口琼山人,原来在林业机械厂工作,还干过传统的汽修。15年前,退休后闲不下来的郭老看上了小区大门口一侧这个闲置的小房间,向小区物业沟通后,租下开了个小工坊,主要为街坊邻居做些“小修小补”的活儿。

工坊不大,工具却一应俱全。工坊门口有个工作台,台下放着螺丝刀、锉刀、扳手、润滑油等等物品,而工坊内竟然还有三排归置比较齐整的大量各类工具。

郭春光老人(右)在与邻里交流。

因为有汽修基础,也学过些电路知识,郭老开的工坊成了小区邻里以及旁边一些居民熟知的“杂修铺”,家电损坏、电动车故障等问题出现时居民纷纷来找老郭。

“小区里住的不少是中老年人、退休职工,家里用的也有很多是传统的风扇、煤气炉、热水器等等,这些我懂修。”理了平头,身材略显发福却精神抖擞的郭老说,比如传统的吊扇和立扇,用久了里面的润滑油蒙尘成垢,风扇转不起来,邻居拿来找他修理,他就给人先清洗干净,除垢,再检查线路是否老化,随后上油装好。

有的居民家老式煤气炉打不着火,也来找他,查出是电子起火器没电了,重换一个,再帮忙调好火力控制器,收费在三四十元左右。

除了修些家电,郭老还会给邻里磨刀。谁家的菜刀用钝了,出门时顺手放在郭老这,回小区时再取走。“磨刀也有点讲究,别的一些地方是用机器,我是纯手工,蘸水来磨,维持温度不要太高,也不能把人家的刀弄变形。”郭老说,工费也就收个三四元。

郭老的维修工具库。

此外,郭老还会给一些自行车补补胎,换点零件,也会修一些电动车。忙的时候,老伴做好饭菜就给他端来门口工坊这里吃。

“郭老在大家眼里是个杂学家,好像啥都会修点,小区和周边的一些居民时不时就来找他修东西,很方便,他这人也热心。”在小区当管理员的林大爷说。

“我可不是啥都会,现在很多人家里用上了智能家电,结构复杂,电子设备技术要求高,遇到这些,我真没辙。”郭老乐呵呵地说,随着时间推移,传统家电、自行车维修等等的需求在逐渐减少,有时候他一天可能只接到一两趟活儿。不过,郭老并不打算放弃这个工坊,他在这里还扩展了“副业”,卖点酒水饮料等等。

郭老说,小修小补挣点小钱补贴生活,主要是也方便了大家,更给自己找点老年生活的乐趣。

相关报道>>>

海口街头那些“小匠人”系列报道一

“坏了就换”的时代,海口街头还有这些坚守“修补”的“小匠人”

海口秀英区海秀街道便民擦鞋修表服务点紧靠港丰农贸市场,周边居民住宅小区众多,人员流动量大,一些居民有修鞋补鞋、修表的需求往往赶来此处,这里有经验丰富的“表匠”和“鞋匠”,长期提供“小修小补”服务,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,也给他们自己谋了生计。

海口街头那些“小匠人”系列报道二

海口有个5旬“改衣娘” 巧手妙艺缝补20多年为邻里做“佳衣”

酒香不怕巷子深,艺好不愁摊位偏。在海口解放西路西门外北巷的一隅,有个已存在15年的修改衣服摊位,摊主是58岁的王春梅大姐。王大姐凭靠熟练的裁缝技巧每天为街坊邻居和周边服装店“改衣”、缝衣,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“改衣娘”,不仅支撑起家庭生活,还供两个孩子念完了大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