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》云“人以天地之气生,法四季而成”,提到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”的原则,即遵循自然规律。中医文化所提倡的自然观、整体观等不仅有作为思想文化资源非常值得珍藏之外,还深深影响和引导了人们的衣食住行。人生活的四大要领,“衣食住行”,“衣”字当头。穿衣不仅仅要穿得精气神,更加要穿得健康。

1.根据四季穿衣

春季是阳气生发、万物以荣的季节,按中医理论,人的上半身属阳,春天阳气升发,因而,上半身的阳气应当与春天的生发之气同步,上半身的衣物可以稍微单薄些。夏季是天地阴阳之气交合、万物繁茂充实的季节,人的阳气布于体表,衣服要样式宽松,面料材质柔软,可使阳气能够在体表运行。秋季是万物成熟、形态平定收敛的季节,宜收敛神气,无外其志,服饰的样式也可以适度收敛一些,贴身但是对身体无压迫。

2.根据地域性穿衣

《素问·异法方异论》认为不同地域的生存环境和气候特点铸就了不同的人体素质,因而在相应条件下常见病、多发病各有其适宜的治法,即因地制宜。根据地域性穿衣即因地制宜的一种体现。

潮湿而又闷热的气候易于生菌,还容易引发人体其它疾病症状,因而,这一区域穿衣应选用通风透气且吸湿力强的衣物,与此同时,服饰要轻薄、宽身,应经常洗晒,勤换。

东北为寒湿地域性,很容易引起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、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。因而,他们的穿衣特点与他们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联系,多见厚实保暖的衣服,从中医角度来讲,当地的马褂、坎肩等充分展现了中医文化,即保护肩井、肺俞等穴位,防寒邪伤肺。

西北为燥寒地域性,中医文化认为凡致病具有干燥、收敛等特性的外邪,都称为燥邪。因而,西北地域性穿衣紧领长袍大袖,既可以通风,又可以保湿,而白色在夏季起到防紫外线的作用。《内经》强调的“顺四季而适寒暑”“服天气而通神明”的原则,顺应地域性穿衣充分展现了中医文化的思想。

3.根据体质穿衣

体质是人独特的个性特征,受性别、年龄、习惯、环境等因素影响。人在生、长、壮、老、已的不同阶段,其形质气血各有不同,其病理反映自然也不尽相同,相对应的穿衣也各有不同。老人体质虚弱,不堪大寒酷热,理应随时审度天气冷暖转变,及时增减衣物。幼小的儿童,由于肾气盛,又因为其纯阳体质,因而相较大人来说更易出汗,穿衣就不要太过厚实,以免孩子出汗伤津。但是孩子脏腑娇嫩,行气未充,也不可以过于单薄。中医认为,要遵循“三暖三凉原则”,即背暖、肚暖、足暖,头凉、心胸凉。